学习强国:湖南韶山:“智慧电网”走入寻常百姓家

发布日期: 2021-04-25

 

  作者:童妙 罗坤 庄婷婷

 

  用户打开“数字韶山”公众号,点击生活服务栏目中的“莲城电工”,填写地址、电话、故障描述等信息后,点击“立即报修”,几分钟的功夫,就有供电人员“接单”了。

 

  而供电所这边,工作人员到哪里了、是否正在处理任务、任务是否完成等信息,在一块数字大屏前,均可一一呈现。

 

  这种被称为“滴滴电工”的便捷模式,仅仅是老百姓能切身体会到韶山“智慧”的一个小侧面。

 

  据介绍,目前,韶山市公共交通全面电动化,充电一键找桩、无感支付;建成智慧变电站、智慧型配电室、智慧工地系统等;开展无人机巡检,可实现一键式配网运维和建设管理;供电服务质量稳步提升,电力平均故障处理时长大大缩短。

 

   从“用上电”到“用好电”

 

  “韶山电网在几十年时间里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4月13日,76岁的韶山村第一党委书记毛雨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韶山的发展离不开电网建设的一步步完善,“在我印象里,毛主席诞辰112周年(2005年)后,韶山几乎没出过‘电’的问题,老百姓很有安全感。”

 

  毛雨时回忆,1959年6月25日,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。当晚,他与干部群众代表围坐在韶山招待所内,一起谈生产、聊生活,正在兴高采烈处,招待所停电了。

 

  当时韶山尚未通电,故乡人民得知毛主席要回来,临时从别处借来一台柴油发电机发电。发电机出了故障一时修不好,毛主席当晚只能提前上床休息,后来他调侃说道:“不料在韶山睡了一个好觉。”

 

  1959年冬天,一条从楠竹山变电站至韶山董家冲的用木质电杆架起的17.5千米长的6千伏线路开始建设,1960年3月线路竣工。1964年5月,韶山新建了35千伏临时变电站。

 

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,韶山电力发展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上快车道。1982年4月,韶山35千伏银田变电站投入运行,大电网接进韶山。1996年1月,韶山市建成了湖南省首个新农村电气化示范县。

 

  进入21世纪,以红色旅游业为主导的农家乐、小作坊以及外商投资带活了韶山经济。“户户通电”工程的实施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也让韶山农村从“用上电”向“用好电”转变。

 

  2007年12月,湖南首个新农村电气化示范工程——韶山新农村电气化县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验收。

 

  2017年6月,我国首条大规模输送清洁能源的特高压工程——±800千伏祁韶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。从甘肃祁连换流站,到湖南韶山换流站,这条连接两地的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,源源不断将绿色风电能源输送至湖南。

 

  韶山“智慧”成百姓“心头好”

 

  2019年初,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公司发展的重大举措,率先提出了“数字韶山”新理念,计划从2019年开始,投资8.3亿元,用3年时间将国网韶山市供电公司打造成现代能源服务商、数字化供电服务指挥体系的县域示范标杆和能源互联网的示范窗口。

 

  伴随“数字韶山”建设而来的,是韶山供电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。

 

  “电费不足50块钱,能收到短信提醒;忘记缴费,欠费了,会短信再提醒一次。”自称“老人”的毛雨时笑称自己也时常感受一下“数字化”。

 

  2019年12月20日,湖南首座智慧型配电室在韶山百合苑小区投入运行。智能巡检机器人可对站内设备进行自主巡检、异常告警和智能控制,配电室巡视由每月一次人工现场巡视转变为全天候实时巡视,实现减员减负、精准高效。台区设备发生故障时,可综合研判和快速定位,指导精准抢修,故障查找时间由45分钟缩短至1分钟内。在故障停电情况下可快速接入发电车,供电恢复时间由1小时缩短至3分钟。

 

  2020年,韶山电网实现“零投诉”,低压故障率下降30%以上,用户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.995%。韶山已经建设城区5*8小时主动服务供电服务站,7*24小时抢修服务快装快抢点,延伸到供电所的网格服务点实现43个行政村全覆盖,构建形成了城区15分钟、农村半小时供电服务圈。供电服务窗口进驻政务大厅,实现办电业务“一窗受理”“一次办好”。

 

  韶山电网还通过创建“数字韶山”公众号,开设“数字韶山”直播间,传播红色文化,助力扶贫攻坚,助推“智慧旅游”。通过打造“莲城电工”能源消费互联网平台,打通服务客户用电最后一米,构建电力互联网生态圈,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。

 

  韶山“智慧”成为老百姓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心头好”。

 

  信息来源:学习强国   2021-4-17